鍾華亮校長
專訪

記者:馮家亮



記者:我們來到鍾華亮校長夫婦的府上,作一個簡短的訪問,希望能夠在今期的通訊中刊登出來,特別是我們有一部份的校友,曾經在七月九日那天,參加了他們六十周年鑽婚大慶典,覺得很有意義,因此希望能夠刊出鍾校長的見證,見證上帝在他身上的大能,見證上帝的帶領,見證上帝的祝福,我們希望能夠藉著與鍾校長的對話,對我們的校友會有所支持和勉勵。
記者:很多校友都知道聖馬可的前身就是聖保羅下午校,記得當時是由鍾校長開始辦理,你是否可以告訴有關我們學校開始的情形?
校長:事情是非常簡單的,當時有人介始我認識胡素貞校長,原來胡素貞校長希望有人可以協助他,我就回來協助他,當時麥當奴道(聖保羅)男女中學,沒有一個適當的位置,我在那裡教學了一段時間,當時大陸有很多飽學之士來港,他們都是有教學經驗的人材,胡素貞校長有意協助這些基督徒學者,其中如刁作謙博士等人,這些人士有理想,有學問,卻是沒有香港教學的經歷,於是校長要求我去帶頭組校,開辦聖保羅下午英文中學,當時教師的陣形是非常強大的,他們的學識,他們的教學經驗,甚至他們的人生經驗,在在都比我強得多;我唯一可能稍為優勝的,只是我有香港的教學經驗而已。
記者:大陸的學生來港就讀,由中文學校轉而學習英文,自然問題多多,你辦學的教育方針,是否會因應這些學習的問題而施行?
校長:大陸來港的學者,很多是決志的基督徒,他們有才識,有經驗,需要有人協助,有人扶持,相信這是胡素貞校長辦學的原因之一,至於學生方面,卻不是問題,當時的環境,學生多,學校少,學位不足的現象,尤以英文中學為甚,內地的年青人來到香港,如果不學習英文,他們怎能適應香港的生活,所以要辦好一間學校,學生的問題不成問題,最重要的反而是如何找到好的老師,為學生建立良好基礎。
記者:如何去教導一班完全沒有英文基礎的學生去學習英文的課程?
校長:問題是有的,但是那時候的學生們,求學心切,知道要競爭就要勤苦讀書,開始的時候的確困難重重,可幸教授英文的老師們都是基督徒,憑著愛心,耐心施教,結果第一次參加會考的時候,能有良好的成績,這是教師們成功的地方。
記者:在我印象中,我的英文老師曾經提及第一次會考中不俗的英文成績,並且引以為榮。
校長:整體來說,第一次會考的成績,是非常好的,是史無前例的;這句說話不是我說的,乃是教育部負責籌備考試的人員說的,他們說,一間新成立的英文中學,派學生出來參加中學會考,有這樣的成績是史無前例的。為此我曾經作一詳細的統計,將中五學生會考成績的優異,作一個平均的統計數字,發現我們的成績竟然超越了許多學校,當然我沒有訴之於口,免得產生驕傲,也免得得罪別人,我只能引用教育部的高級人員的說話,就是第一次參加會考所得的成績,是史無前例的。
記者:第一次參加會考那年是否1951年?
校長:1951年的會考班學生,曾經遭遇一個很大的難題,就是他們向校方投訴,其中一位曾經在中央大學作教授的化學老師,這位老師原本是大學的化學系教授,學歷非常的高,可惜他的英語帶有台山口音,再加上以講授大學的方法去教導中學生,以至當時的學生無法完全理解他所授課的內容,不得不向校方投訴,引至該位老師自動辭職,但是當時要更換一個數理教師,談何容易,尤其生化老師,至為奇缺,只有硬著頭皮由我親自任教,幸好不辱所命,仍能取得良好的成績。
記者:當時適逢戰亂,很多學生曾經一度失學,戰後重回學校,年紀和學歷都會出現參差不齊的現象,學校方面又如何去面對?
校長:關於教學的質素和學生的學歷程度,都不是我所需要關懷的對象,反而對於這一群來自大陸的老師們,他們立足在香港,並無根基,尤其在經濟方面,更是捉襟見肘,我們又不能加學生的學費去彌補教師經濟的不足。
記者:當時學校的經費來源如何?
校長:表面上這是一間教會創辦的學校,其實與一般私立學校無異,一切經費開支,都是有賴學費的收入作為預算,至於校舍租金方面,得到何明華會督的幫助,我們只需付出全部租金的四分之一,的確減輕我們很多的經濟壓力。
記者:當時在校內有沒有舉行任何宗教形式的活動?
校長:我們是一間私校,一切經費開支全賴學費的收入,所以沒有餘錢去聘請一位校牧,長期駐校,正如先前所說,化學老師離職後,基於經費問題,亦不能另行補請,其實我從來沒有講授化學的經驗,當時亦只有勉為其難的頂上罷了。當時我除了是下午校的校長之外,還得兼任聖保羅下午校屬下鐵崗英文夜校校長之職。後來因為要講授化學課的原故,用了大量時間去備課,這樣一來,每日的工作量差不多是20小時,太吃力了,結果我就辭去了夜校校長一職,收入少了,工作量卻多了,還幸我太太日間在一間醫生醫務所做護士,晚上則負責為一間藥廠推銷西藥,又要周末在瑪麗醫院做特護,一身兼做三份工作,使我們的生活無憂。
記者:這是一個很好的榜樣,你們夫婦間,彼此互相關懷,互相愛顧之情,在你們的宴會中完全表達無遺,使我們做學生的都深受感動。
校長:其實在回港之前,我太太已晉升為中國航空公司護士主任,除了本薪以外,尚有家庭及職位津貼。因此她的收入不只足夠供養雙親,又可以供應她的弟弟醫科畢業及赴加拿大留學進修。更可以有餘錢購買美金外匯。
記者:前幾個月我們校友在卡加里聚會,得知有一位讀聖保羅下午校英文夜校的同學在那裡定居,現在也成了我們的校友。
校長:大陸出來的學生,理科文科都沒有問題,只是英文趕不上,要在英交夜校就讀,所以我告訴他們,只要英文的成績過得去,可以考慮轉到日校就讀。
記者:那個年代的人,願意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,實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。
校長:其實當時我已經有了香港師範認可的教學資格。過去我亦曾經在九龍華仁,及喇沙中學任教,後來再轉去聖保羅下午校,並在油麻地中學負責全校的理科課程;一般的教師都是按步就班地去教學,而我的教學經過卻是與眾不同,就好像我在聖保羅下午校講授化學課,這是我從沒有嘗試過的,而且一開始就要教中五的化學,又像我在皇仁的時候,學校要我講授生物課,這也是我從沒有教過的科目,而且在我讀書的時候,也沒有讀過這一科的課程,不過雖然如此,我也得硬著頭皮去授課了。
記者:當時的師資,是否真的如此不足?
校長:當時的教育司是高司雅,高司雅原來是我在鯉魚門炮台的司令,如果我沒有答應胡素貞校長在先,可能我已經由義勇軍總部介紹入教育部工作。
記者:如果這樣,你可能在教育部做教育行政的工作。
校長:我在工專的時候,實質上已經負責與教育部有關的行政工作。
記者:在聖保羅下午校的時候,學生人數有多少?
校長:大概有三百多學生罷。
記者:當時的學費又如何?
校長:這個我已經忘記了;話又轉過來,那個時候,我讀完大學回港,可以說是不名一文,而且還要欠債渡日。我在澳洲公使館做事的時候,職位高,薪金也好,但是我卻沒有機會發國難財。
記者:你當時的職位是什麼?
校長:我是澳洲公使的個人秘書。
記者:話又轉回過來,自從在加拿大成立校友會以來,你和師母常常參加我們的聚會,有關安省校友會的工作和活動,你們可否給與一些指導和評價,好讓我們校友會作為日後的參考和改善?
校長:校友會的活動,雖然我有參加,但是不是參加得太多,其中一個原因,是我在學校的時間不是太長,只有三年多一點的時間,如果比較我在政府十九年加上在工專的時間,那是長得多了,在那裡與我熟落的學生,就多得多了,尤其是與我的年歲比較接近的學生比較多,他們的活動也有不少,其中有好幾個學生是在1965年畢業的,上次在我的宴會中,有人是在星期五乘搭飛機來多倫多,星期六參加我的宴會,星期日的早上乘搭早機離開的。
記者:鍾校長,你在加拿大有些什麼特別的活動和工作?
校長:一個社團要維繫的好,能有長遠的發展,最重要是不可以由一少數人,包攬大權,不願卸任,這是要不得的,東華三院就曾特別指出這個問題;香港有三大社團,第一個就是華員會,第二個就是教師會,第三個就是香港官校教師會,當時我是香港教師會的義務總秘書,又是華員會的會長,更是香港官校教師會的會長。
記者:你對香港的教育界必然有一定的影響了。你剛才能夠坦誠地提出有關社團的問題,的確是非常好的意見,但是我們的校友會卻是沒有人願意接任會長,而現任的會長是各同學極力要求下,勉為其難的抽出時間為各同學服務,而目前校友會的校友,很少是近期畢業的同學,要如何交棒給新的一代的校友,正是我們希望解決的問題。
校長:這是歸咎於對社團的組織不力,選舉出來的人選可能有限,但是做事的卻可以是很多的,做會長的可以交出一些工作,讓他們去做,自己可以做掛名會長,然後讓別人有份工作,一人帶一人,正如中五的同學帶領中四的同學,中四的同學再帶領中三的同學,自然就能夠有更多的人去發展社團的業務。
記者:我們現在已經是盡量「將責任下放」了。願意幫手的人不少,希望他們能夠取得更多經驗,願意負責更多工作。目前你的生活如何,有什麼活動,可否與我們分享?
校長:我可以用十個字來形容自己,就是「富貴非吾願,帝鄉不可期」,我可放棄澳洲公使秘書的一份工作,就是我的見證。
記者:你的女婿是否也是在教育界服務?他們是否常常回來探望你們?
師母:他們有空就會回來探望我們。
記者:平常的時候,你們兩位老人家有沒有常常到各處旅遊,去享受生活?
師母:最近比較少了。


How God Led Leslie to India to Wed Rebecca